2011年9月1日 星期四

憶念梵二:積極參與禮儀慶典(二)

憶念梵二:積極參與禮儀慶典(二)     恩保德

為何「所有信友,完整地、有意識地、主動地參與禮儀」(禮儀憲章14)如此重要?

梵二提出了兩個原因:首先,「因為這是禮儀本質的要求」。在禮儀中,藉著可見的標記,耶穌基督延續祂聖化人及光榮天主的工作。「基督子民儘可能容易理解,並能完整地、主動地、以團體形式參與典禮。」(禮儀憲章21)此外,「基督信眾藉洗禮而獲得的權利和義務,他們原是『特選的種族、王家的司祭、聖潔的國民、獲救的民族』(伯前2:9,參閱2:4-5)。」(禮儀憲章14)

司鐸藉聖秩聖事獲得主持感恩祭的權利和義務,而信友則藉聖洗而獲得積極參與感恩祭的權利和義務。

在此,我希望重拾我個人的兩則回憶。我年輕時(數十年前),我在歐洲,我還記憶猶新,每當一位勇敢的琴師在彌撒中開始演奏一首流行的意大利聖歌時,即時會感到人心雷動,人人都立即加入詠唱(只有司鐸一人被限制要用「官方語言」--拉丁文詠唱)。當時,我感到大家的共同信仰,大家都喜樂地一齊慶祝。相反,就算是意大利人耳熟能詳的額我略聖詠,也無法成為大眾流行的聖歌。

除此之外,我還記得我在香港初次嘗試進行禮儀革新時,我在彌撒中用廣東話唱了一首短短的聖歌,而那聖堂的聖詠團傳統上是唱額我略聖詠和拉丁文聖歌的,偶爾他們也會唱英文的聖歌。這次試驗簡直是一大災難。聖詠團感到自己被羞辱,許多人感到大惑不解而離開聖堂……這廣東話歌曲類似流行的廣東小調,或好像「唱大戲」,令他們困惑。可是,在四十年後,情況剛好相反。大多數香港天主教徒已視廣東話聖歌為他們的傳統表達信仰方式,亦是有助信友團體參與禮儀的工具。在主日感恩祭中,每當我以廣東話唱天主經時,我感到我與中國教會的深邃共融,我是屬於中國天主教會的。雖然廣東話並不是我的母語,而拉丁文在某程度上是,但就算在主日感恩祭中以拉丁文唱天主經,我也無法有相同的感受。問題不在於聖歌的藝術價值,而是因為這類聖歌所表達出參與者的共同意願。

(系列之十五)

(原載公教報2011年8月28日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