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

憶念梵二:禮儀是甚麼?(六)

憶念梵二:禮儀是甚麼?(六)     恩保德

(v) 為何需要可見的標記?

在禮儀神學分析甚麼是「標記」時,即觸及其最基本要解答的「禮儀問題」:為何須要藉感官可見的標記而獲得聖化使能光榮天主?

通常可從以下三種途徑獲得答案:

首先從人類學的觀點:人是由靈魂和肉身組成。靈魂須要肉身來接觸周圍的事物;除非藉著感官,沒有事物能進入靈魂內。

為我們基督徒,我們有基督學的觀點:我們相信不可見的天主藉降生成人的耶穌成為可見的。耶穌既是天主又是人。耶穌是不可見的天主在世的最大標記。耶穌是最原始的聖事;祂藉可見的標記延續祂在教會內作為聖事的任務。

最後是從教會的觀點:教會是耶穌的身體:教會是「樹立於各國之間的旌旗,將散居的天主兒女,齊集麾下。」(禮儀憲章2)

若沒有可見的標記,禮儀便不可能成為人的、或基督徒的、或教會的禮儀。言語是聽得見的標記,在禮儀中有著重要的角色。在禮儀中,天主聖言的宣讀、信友禱文、以及各種講解等都能帶出可見標記的意義:「我因父、及子、及聖神之名,給你施洗」這句話亦帶出洗禮時浸入水中這可見標記的意義;同樣,為餅酒的標記也藉著「你們大家拿去吃:這就是我的身體,將為你們而犧牲」及「你們大家拿去喝:這一杯就是我的血,將為你們和眾人傾流……」這兩段說話而顯得更有意義。

由此我們知道梵二對禮儀革新的願望:

「為能明白顯示,禮節與言語,在禮儀中有密切關係。」(禮儀憲章35)

「藉著禮節和經文,深深體會奧蹟,有意識地、虔誠地、主動地參與神聖活動。」(禮儀憲章48)

梵二小心地將「言語」配合「禮節」及將「禮節」配合「經文」,並強調言語在禮儀中的重要性。禮儀標記屬禮儀的最基本本質。如果要令禮儀有意義,禮儀標記必須為參與者所明白。如果禮儀只是一連串人無法明白的言語和禮節,那便近乎是迷信罷!這也可說明梵二大膽決定在禮儀中可使用當地人民的語言,於是教會敞開了一扇大門。多個世紀以來,羅馬禮都使用拉丁語。為牧民的需要,梵二作出改變的原因如下:

「在拉丁禮儀內,除非有特殊法律規定,應保存使用拉丁語。可是在彌撒內或在行聖事時,或在禮儀的其他部份,使用本地語言,多次為民眾很有益處,可准予廣泛的使用。」(禮儀憲章36:1,2)

梵二亦同時察覺到靜默為祈禱是需要的。特別是現今的音響系統有時會令聲音吵耳,太多讀經和講解會營造出不安的氣氛。梵二有以下建議:

「為促進主動參與,應該推行群眾的歡呼、回答、詠頌、對經:歌唱,以及身體的動作、姿態。在適當的時間,也要保持嚴肅的靜默。」(禮儀憲章30)

梵二所述「禮儀的靜默」,意指在禮節上一同守的靜默,所有在場的人(包括主持禮儀的司鐸)都要守的靜默。就如歌詠團稍停下來,未繼續詠唱之前,可伴以少許音樂。靜默是禮儀的一部份,也是耶穌臨在會眾中的標記。這一種靜默與參與特倫多彌撒的人所守的靜默不同,出席者全都默不作聲,只有主禮神父代表他們低聲誦念彌撒經文。梵二所述的「嚴肅靜默」乃天主與其子女間對話的一部份:

「在禮儀中,天主向祂的子民講話,基督仍在宣布福音,而民眾則以歌唱、祈禱,回答天主。」(禮儀憲章33)

靜默是這對話的一部份。以下是《彌撒經書總論》就聖道禮儀所守的靜默作出的指引:

「聖道禮儀應以有助於『默想』的方式來舉行。因此,應避免任何有礙收歛心神的倉卒方式。聖道禮儀中宜有片刻的靜默。這靜默要切合參禮團體,讓他們在聖神的推動下,汲取天主之聖言,並以祈禱作回應。這些靜默時刻,宜於聖道禮儀開始前、第一篇與第二篇讀經後,以及在講道後予以遵守。」(彌撒經書總論56)

(待續.系列之九)

(原載公教報2011年7月17日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